第一篇 開辟兩種傳說一個意識
“我們從哪里來?”問的是人類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我們的始祖又是誰?世界各族都對這個問題有自己的回答,并形成相關(guān)的自然崇拜與祖先崇拜。在中華各地各族林林總總的有關(guān)解答中,有兩個流傳最廣,從前有座靈劍山肉改目錄,為許多民族認同的始祖神——一個是盤古,一個是伏羲和他的妹妹及妻子女媧。而兩者的共同父母,不約而同都是天地。于是“我們從哪里來”的問題便具有了更深一層的意蘊:天、地、人的關(guān)系是什么?先民對這一問題的想象,便是中華民族宇宙觀念的起始,而當(dāng)我們追尋這兩種創(chuàng)世神話的關(guān)系時,便會發(fā)現(xiàn),其中更包蘊著一些多民族融合的重要歷史信息。
一、盤古開天地
這是一個見于書面記載雖較晚,但起源并不晚,且在民間流傳尤廣的創(chuàng)世故事,至今不僅流傳于中原地區(qū),西南苗、瑤、畬、壯、侗等民族都共同敬祠著這位后來居上的始祖神。
1.大神盤古
①混沌育盤古
有跡象顯示,東漢末年,西南可能已有盤古形象的繪畫,然而首先記錄盤古故事的是三國時吳人徐整的《三五歷記》與《五運歷年記》,說是:
太古之時,天地不分,混混沌沌。盤古就生于其中……(想來就如同這巨大雞蛋中的蛋黃)
②盤古一日九變
這樣過了一萬八千年,天與地辟分了,混沌中化生了陰陽二氣。陽氣清澄,上升為天,陰氣渾濁,下降為地。而盤古在天地之間,日長夜大,一天多變,他的神奇勝過了天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增厚一丈,盤古也每天長高一丈……
③天地開辟
這樣又經(jīng)過了一萬八千年,天高到了極點,地也厚到了極點,盤古也成了一個頂天立地的,極長的龍首蛇身的巨人。他,就是我們的始祖。
盤古之后才有了三皇,有了五帝……
2.盤古化生
①盤古化生萬物
傳說中,盤古不但是人類始祖,而且是萬物的生成者。徐整繼續(xù)記敘道:
盤古既是天地陰陽之氣交感的“中和”之氣的結(jié)晶,因此,他去世后,化生為萬物:他的氣息化為風(fēng)云,他的聲音化為雷霆,左眼化為太陽,右眼化為月亮,四肢與身體化作了大地與地之四極以及泰、衡、華、恒、嵩五岳,血脈化成了江河,筋脈化作了地理,肌肉化作了田地,發(fā)須化作了星辰,皮膚與汗毛化為了草木,精津骨髓化作了珠玉,汗水化為恩澤大地的雨水,身上的寄生蟲化為百姓萬民?!逶赖恼f法形成于漢代,且所指有所變化,由此可知徐整所記已以漢代意識對故事作了改造。
大抵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的《山海經(jīng)》記有一個可與盤古化生互參的故事,說是西北海外有座鐘山,山神名為燭陰,又叫燭龍。它開眼為晝,閉目為夜。吹(吸)氣成冬,呼氣成夏。不飲不食。不喘息時風(fēng)平雨歇,一旦喘氣,便作大風(fēng),它身長千里,人面蛇身而紅色,居于鐘山之下。徐整所說盤古化生故事應(yīng)是糅合了“燭龍”的傳說,所謂盤古人面蛇身也當(dāng)與此相關(guān)。
②盤古救災(zāi)
燭陰
盤古既被尊為人類始祖與萬物之祖。后世也就衍化出盤古為救世主的民間傳說。這類傳說以瑤族為最多。廣西凌云瑤,又稱盤古瑤,傳說道:
瑤人原居南方,后來人口繁盛,土地日見狹窄,于是就結(jié)隊渡海,尋找新的生存之所。途中大風(fēng)吹翻了數(shù)艘舟船,瑤人向天哀號呼救,這時盤王顯圣,救起溺水者,又護送其他船只安全渡海。這一支瑤人又漸向西北方遷移到了凌云,是為凌云瑤?,幦艘蚋心畋P古之恩,便奉為至尊。
這一傳說在廣西板瑤中又變化為:漢人瑤人共同渡海遇難,為盤古解救。漢人富裕,修七天佛事,酬謝盤王并尊其為天王,板瑤貧困,就只能設(shè)盤古神龕于廳屋的東南角,供奉盤古的紙質(zhì)神像為至尊的家神,板瑤人有病痛,就宰豬一頭奉祭盤王,祈禱他保護。這個傳說已經(jīng)講到做佛事,所以肯定是漢末佛教東傳之后的產(chǎn)物。其中瑤漢共渡的情節(jié),透露了民族融合的信息,而漢尊盤古為天神,瑤奉盤古為家神的分流,更折射出盤古神話由瑤及漢發(fā)生發(fā)展的隱隱軌跡。
③盤古族與盤王廟祀
梁代任昉的《述異記》不僅豐富了盤古化生的情節(jié),并記道:今南海(屬廣東)有盤古氏墓,綿亙?nèi)儆嗬?。后人稱是追葬盤古之魂所建;桂林(屬廣西)又有盤古廟;南海中更有盤古國,當(dāng)?shù)厝私砸员P古為姓等等。
綜合這些資料,以及盤古創(chuàng)世說見于中土最早的記載要晚于伏羲、女媧創(chuàng)世說,可以大抵推測盤王——盤古神的原型應(yīng)當(dāng)是兩廣地區(qū)瑤民的家神,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以東南的江蘇為樞紐,向西向北流播。也因此最早整合盤古傳說等為人神的是吳人徐整。徐整筆下的盤古,不僅顯然有《山海經(jīng)》中燭龍故事的痕跡,也可能參融了佛經(jīng)中有關(guān)阿德摩造世、自在化身的故事。而尤其重要的是,以陰陽二氣這一最終形成于漢代的宇宙觀作為故事的大背景,因此,可以肯定地認為盤古創(chuàng)世的故事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產(chǎn)物。更有趣的是,據(jù)傳清代板瑤謁見漢族長官,長揖不拜,有人問他們?yōu)槭裁?,答說“先有瑤,后有朝”,意思是說有了我們板瑤的家神,才會有天下共尊的天神與天朝,所以瑤人不能拜漢官。這一傳至近世的民俗,可以為上述推測作佐證。[1]
那么作為瑤民家神,盤王的原型究竟是怎樣的呢?徐整又為什么要在漢代廣泛流傳的伏羲、女媧創(chuàng)世說后,再造一個盤古創(chuàng)世的故事呢?讓我們慢慢看來。
3.龍狗——從槃瓠到盤古
①高辛氏與槃瓠犬的故事
徐整記載盤古的形象是同于燭龍的“龍首人身”,然而在盤古故事流傳最廣的瑤族的若干分支如湖南邵陽的黃金瑤中,留存至近現(xiàn)代都有神犬崇拜的習(xí)俗與救主神犬的遺跡。盤古族究竟是龍崇拜還是犬崇拜呢?我們來看一則書面記載較早又最完整的有關(guān)故事。
東晉干寶的《搜神記》記:
五帝之一帝嚳高辛氏宮中有一老婦人,得了耳疾,醫(yī)生從她耳中挑出一只蠶繭般大的“頂蟲”,老婦人將蟲放在葫蘆瓢——瓠做成的酒樽中,上面蓋了一個盤子,一會兒頂蟲化作一只犬,毛色五彩,于是為這犬起名叫槃瓠。當(dāng)時強盛的戎族吳氏來犯,高辛氏不能勝,就布告天下,有能得戎吳將軍首級者,賜金千斤,封邑萬戶,并把少公主下嫁給他。后來槃瓠果然銜來了戎吳將軍的頭。由于槃瓠是犬,群臣以為不可將少公主下嫁給它。少公主稟父王說:這是天命吧。王者不可因一女子失信于天下。于是,王下詔將少公主嫁給槃瓠犬。槃瓠與少公主上了沒有人跡的南山,公主解去衣裙,盤起仆婦的椎狀發(fā)髻,穿上適宜于勞作的短衣褲,與槃瓠居住在石窟中。王多次派人去尋找,總是因嶺云晦暗,風(fēng)雨大作,而無路可循。三年后,槃瓠氏夫婦產(chǎn)下六男六女,槃瓠去世后,他們自相婚配。后來公主回朝,王遣使召槃瓠氏男女下山,但他們都不喜城邑喜山林,不愿下山,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風(fēng)俗、喜好。穿五色的有尾形的衣服,用米飯拌合魚肉,叩槽而號,來祭祀槃瓠。這種風(fēng)俗,至?xí)x代還存在。所以,也稱“赤髀橫裙,槃瓠子孫”(前一句意謂以布橫纏為裙不穿內(nèi)褲)。
引言:在《秦時明月》當(dāng)中,燕丹一直隱藏在幕后,很多人好奇他為何成為墨家的巨子。但是劇情當(dāng)中燕丹的出場次數(shù)并不多,這是因為他在剛出現(xiàn)的時候就被大司命下了六魂恐咒,所以他也很快的下線。很多人猜測大司命是如何得手的。
帝嚳高辛氏
《搜神記》的這個故事,后來為南朝的范曄記入了正史《后漢書·南蠻傳》中。只是他將看似荒唐,其實十分重要的“耳出頂蟲”的情節(jié)刪去了,又釋戎吳將軍為北方犬戎族的吳將軍。這樣槃瓠成為受中原帝命抗御北敵的英雄,所以后來更有槃瓠因功受封定邊侯的說法。
據(jù)《搜神記》稍后的記載,槃瓠氏的后裔,散居于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川陜、巴蜀、兩湖乃至湘贛的交界處,《后漢書》更稱之為“武陵蠻”,而就穿“五色衣”來看,也就是唐人所稱的五溪蠻。這是一個眾多民族的集合體,后來記載說是槃瓠之子分別為僮、瑤、僚、俍、伶、侗各族,甚至朝鮮、越南等地都有他們的后裔。其影響范圍除中原有所參差外,與盤古神基本重合。
②從高辛氏補天到盤古開天地
槃瓠故事與盤古故事究竟有沒有關(guān)系?這是創(chuàng)世神話中的一個眾說紛紜的難題。從西南各族眾多的傳說中看,答案應(yīng)當(dāng)是肯定的。與苗瑤語系、風(fēng)俗都相近的畬族,其民間故事《犬皇歌》記載有高辛氏開天的故事。說是:
高辛氏生于鳳凰山,隨風(fēng)而長,成年后懸松枝火把為日,編柳條球為月,釘寶石補天裂而成星星,又創(chuàng)生了動植物與人類,并教人牧羊、耕田,穿著衣服。一日,王后耳癢,三年后耳中爬出一條三寸長的金蟲,把它放在金盤中,化為一條二丈長龍狀的犬首人身的龍狗。
以下的故事,情節(jié)大同于槃瓠犬。由田野考察可知,畬族的祖圖與族譜上,把槃瓠稱為“龍期”或“麒麟”,他們每個族姓都刻有一個龍首的犬,即槃瓠頭像。祭祀時,子孫即供龍犬首而羅拜之。更值得注意的是,有關(guān)兄弟民族的傳說中,槃瓠與盤古不僅并傳,而且經(jīng)?;焱憾急环Q為盤王;槃瓠的生日為農(nóng)歷十月六日,而與武陵為鄰的荊州一帶的瑤族也以十月六日為盤古的生日;瑤族古老的《盤古圣王檄文》講的即是槃瓠的故事;前面講到的以米飯拌魚肉,叩槽而號的盤古祭祀,更明顯有著仿犬的圖騰崇拜痕跡。而畬族高辛氏補天創(chuàng)萬物的傳說,更為由槃瓠到盤古的演化補足了關(guān)鍵的一筆。
衛(wèi)莊能夠?qū)崿F(xiàn)他的夢想 最懂赤練的人:衛(wèi)莊 屬性 標(biāo)準的御姐——有性格,有實力,有氣魄,有母性,有身份,有頭腦,很淡定。大司命找不到資料,個人覺得大司令武功上好,容貌上個人愛好決定,行為上赤煉更毒。
據(jù)畬族民俗學(xué)者藍周根等的研究,畬族本為東夷族中的徐夷(徐方)。這是一條重要的線索。綜合有關(guān)資料,我們認為徐方發(fā)祥地近于五帝之一少昊族的魯?shù)?,都奉信鳥崇拜。高辛氏傳稱為少昊之后,也是《史記》所傳五帝之一。商族系出少昊而奉高辛氏為始祖,因此,商與東夷當(dāng)有一定親緣關(guān)系。周族滅商后,徐夷也受到擠迫而南遷至江淮間,后來又不斷南遷,散布于今安徽、江西、福建一帶,成為畬族,其中更有一部分遷至兩廣與苗族、瑤族雜處,所以習(xí)俗與語言與二族相近。文字記載以外,在槃瓠的民間傳說中,以高辛氏為神犬主君的,僅見于畬族,而槃瓠神犬故事的原生民族瑤族的各種說法中,這犬主都不是高辛氏。因此可以推斷,以高辛氏為神犬之主是畬族以自己屬東方民族的歷史記憶,對瑤族槃瓠犬神話的改造,而就《搜神記》前,漢代的《風(fēng)俗通義》已簡略提到高辛氏槃瓠犬來看,這種改造至晚在漢代已經(jīng)完成,且由范曄《后漢書》載錄而在諸多說法中占據(jù)了主導(dǎo)地位?,幖腋鞣N傳說中的各位犬主反而沉湮不彰。然而細察瑤家有關(guān)的說法,雖有的肯定為后起的附會,似稱“北京皇帝”,等等;但廣西大瑤山板瑤的傳說稱龍犬的主君為“盤護評王”很值得注意。專家認為,盤護與槃瓠同音,或許是后來瑤人尊槃瓠為盤王大帝后使之由犬升格為人而創(chuàng)造了“盤護評王”一說;這一推測可從越南的有關(guān)傳說中得到佐證。越南諒山的多個瑤民傳說中,犬主為“評王”,神犬則名“盤護”或“槃瓠”,由此可知盤護即槃瓠,而所謂“盤護評王”是后起的由犬名再造升格的人王。再參證兩廣瑤民,如廣東連山瑤,廣西龍勝、義寧的盤瑤、板瑤,都安、隆山的東隴瑤與都安的弄瑤都自承為神犬之后,由此可以證實專家以上推斷是正確的。連山瑤的傳說又說槃瓠犬的主君是盤古,這神犬銜得“番王”頭來,攜公主入山,生瑤民十萬。推究起來,盤古時鴻蒙初開,不可能有“番王”這樣的名號,稱少數(shù)民族為“番人”,其首領(lǐng)為番王,是宋代才開始出現(xiàn)的。因此盤古為槃瓠主君的說法應(yīng)是魏晉后盤古開天地在民間影響越來越深遠的歷史現(xiàn)象在趙宋以后的反映,這反倒說明了夏曾佑、聞一多等大師主張的“盤古”是“槃瓠”之音轉(zhuǎn)的推斷是正確的。由槃瓠神犬(盤護犬)到盤護評王,再到盤古圣王,是瑤族這一系列故事的演化脈絡(luò)。而畬族上舉傳說,以高辛氏代替盤古開天地,加在神犬故事之前,則是槃瓠故事的別支,是接受中原文化較早的東夷族對瑤族傳說的改造;其中釘寶石補天裂成為星星的說法,還顯然融入了女媧補天故事的苗族版《龍牙顆顆釘滿天》的因素。因此,高辛氏開天說,恰恰成為由槃瓠到盤古故事演化中,中原、東南、西南各族文化融合的一個接合部。
③由犬到龍犬到龍首人身——附“頂蟲說”
既然起于南方瑤家的盤古開天地在受中原文化影響的畬族傳說中變成了高辛氏帝嚳開天地,那么犬崇拜變?yōu)辇埲绨菀簿晚樌沓烧铝?。其實《搜神記》所記“頂蟲”一說已留下了一絲犬與龍犬關(guān)系的痕跡。因為頂有尖義(山頂一般都是尖的,三角形的上部的銳角就叫頂角),而龍的古文從“巳”,即蛇類,也就是蟲類,所以頂蟲就是帶角的蟲,當(dāng)然就是未成形的龍了。頂蟲化為龍狗,應(yīng)是槃瓠與盤古關(guān)系的又一重要線索?!逗鬂h書·南蠻傳》將這一節(jié)刪去,是十分可惜的。龍首犬身的龍狗,應(yīng)是周族擠壓東夷族后龍圖騰與犬圖騰的融合,而犬已從屬于龍。畬族各姓的龍首犬身圖像就是這一過程的歷史折光。那么,龍首犬身又怎樣變成徐整《五運歷年記》中的龍首人身的呢?自然這里借用了“燭龍”的形象,然而從深層的意識來看,是漢人認為犬身不雅,而不顧犬圖騰民族中犬的義勇與神性,故改“龍首犬身”為“龍首人身”,然而正是這一改,本已降為亞圖騰的犬消失了,并引起了后世槃瓠與盤古關(guān)系的爭論。然而無論如何,盤古開天辟地的神話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結(jié)晶。在民間,他的影響甚至超過了更早成形的伏羲女媧創(chuàng)世說。下面我們就來看看羲媧創(chuàng)世是怎樣一種故事,它與盤古創(chuàng)世,是否又存在著某些內(nèi)在聯(lián)系呢?
二、伏羲女媧創(chuàng)世說
這是一種較盤古更早見于文字記載的創(chuàng)世神話,它又是怎樣來講述中華先民的創(chuàng)世故事的呢?兩種創(chuàng)世故事又是否有什么關(guān)系呢?讓我們先從這一神話的背景所在處昆侖神山講起吧。
1.昆侖山上的風(fēng)姓兄妹
①鴻蒙初辟與昆侖神山
昆侖山在哪兒,形成于戰(zhàn)國時期的《山海經(jīng)》已經(jīng)有不同的記載,后世更眾說紛紜。這本身就說明了各地人們都想把昆侖的歸屬權(quán)放在自己名下,因為,這是一座關(guān)系到中華民族起源的神山。
大司命是國產(chǎn)3D動畫作品《秦時明月之諸子百家》中的登場人物。人物簡介 大司命是一位冷艷妖嬈,強勢凜然的女性。她是陰陽家神秘高手,是追殺叛逆或異己分子的死亡使者之一。 大司命外表冷艷動人,如黑色曼陀羅一般妖嬈。手段陰。
昆侖的發(fā)音近于混淪、渾沌。由此可知它與天地未分時的渾沌狀態(tài)相關(guān)。因此,漢代揚雄《太玄經(jīng)》又說,昆侖代表著天象。古人認為,天圓地方,象天的昆侖山是圓形的,因此又說昆侖是“穹窿”“穹廬”的音轉(zhuǎn),圓形的茫茫的昆侖像個游牧民族的氈包,應(yīng)合著“天形穹廬,其色蒼蒼”。北朝的《敕勒歌》說“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保瑧?yīng)當(dāng)是先民這種意識的遺存。昆侖山又名天山,道理就在于此。于是,《山海經(jīng)》又說,昆侖山是天帝的下都,是“百神之所在”。管理昆侖山的是名叫“陸吾”的神,他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而人身虎齒豹尾的西王母,也居住在山中,后來的傳說更為她配屬了一應(yīng)仙眾。陸吾、王母的形象透露了他們或許與從事狩獵的民族有關(guān)。
神山昆侖,當(dāng)然有她的神秘性。我們先不管后世道教的種種說法,單就漢以前的記載來看,她已經(jīng)無比偉麗。投羽即沉的三千里弱水與赤水、洋水還有河水環(huán)縈著她,又奔騰向西南、西北或東南一路流去。長年烈焰熊熊的火焰山遮阻著他,令凡人不敢向邇。一系列大神如軒轅、顓頊、共工等的陵臺,圍繞著她,三十六頭開明神獸守圍著她四周的四個九門、四個九井。四水自然是這三十六井水與中間瑤池的源泉,被稱作神瀵的池井之水灌沃著山上的各種寶樹——大多是珠玉的。沙棠、瑯玕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珠樹、玉樹、璇樹、不死樹在其西,碧樹、瑤樹在其北,其間,更點綴著許許多多的芝田蕙圃;而無數(shù)野麥之間矗立著長達四十余尺、粗五圍的木禾。這些也許是居住于瓊瑤修建的宮室中的仙人們的食糧,他們還汲引著神泉來和合百藥,用以救護與潤澤萬物。
神山昆侖,更多的是一個符號,標(biāo)志著包孕元氣、化育萬物的渾沌。當(dāng)然符號中也有著歷史的折光,指示著昆侖山的原初所在地應(yīng)在西北,這些后面還會講到,現(xiàn)在不妨先來看一下,神山昆侖是怎么孕育了我們的始祖的。
②人首蛇身的交尾兄妹
近現(xiàn)代考古發(fā)現(xiàn),在山東嘉祥今存東漢武梁祠石室畫像中有數(shù)幅人首蛇身或龍身的男女合像,他們分別手執(zhí)日月或者規(guī)矩,二人的龍蛇之尾則交纏在一起。畫像的寓意就是陰陽、天地孕生了人類最初一對始祖。這類畫像在山東、兩湖、四川等地都有發(fā)現(xiàn),甚至新疆多處故址,都發(fā)掘出了隋唐時代的同類圖畫數(shù)十幅。結(jié)合有關(guān)的文字記載,學(xué)術(shù)界普遍認同這些畫像的主人公就是傳說中的又一民族初祖——伏羲與女媧,合稱“羲媧”。有關(guān)羲媧的記載,如果姑且認同伏羲即太昊的說法,那么在《山海經(jīng)》已經(jīng)出現(xiàn)。而戰(zhàn)國的竹簡中更明確有“雹戲女皇”的記載,因此有理由相信《楚辭·天問》所問“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的帝,應(yīng)當(dāng)就是伏羲;而《易經(jīng)·系辭下傳》更以伏羲為法天象地、開辟鴻蒙的五位古圣賢之第一位。漢代是伏羲崇拜的第一個高潮期,“伏羲蛇軀,女媧鱗身”,東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對殿中西漢時壁畫的描述便是由兩漢到隋唐眾多的交尾圖像的文獻表述。
武梁祠人首蛇身畫像石
文獻與圖像相結(jié)合,說明至晚在漢代,羲媧二神便以兄妹或說是姐弟夫婦的形態(tài)出現(xiàn)。眾多的羲媧夫婦的故事中,最著名的是唐李冗《獨異記》的記載:
當(dāng)初,宇宙初開之時,有女媧兄妹二人在昆侖山。這時天下還沒有民人。二人商議結(jié)為夫婦,又有點羞愧,于是兄妹倆登上昆侖山,點起了二堆柴火,并祈禱說,如果蒼天讓我們成親,那么柴煙就聚攏在一起,如果不讓,煙氣就各自散開。剛說完,二縷柴煙就聚在了一起。于是妹妹就跑到哥哥那兒,成了婚。她還用草編了一把扇子,羞怯地遮住了自己的臉。今天新娘用扇障面,就是模仿羲媧的故事。
這故事被記錄雖然晚至唐代,但從它所含的意蘊兄妹成婚,以及說“女媧兄妹”,而不說“伏羲兄妹”來看,有著母系向父系過渡時“血緣婚”的遺跡。而各地多過五六十則的有關(guān)傳說,又多有與洪水時代相聯(lián)系的。因此它的起源應(yīng)當(dāng)也是很早的。
應(yīng)當(dāng)說明的是,由于伏羲氏后來與太昊氏在神話中合為一體,也有古籍將太昊氏的風(fēng)姓加于伏羲,合并為一體,稱“太昊伏羲”,因而羲媧兄妹也被稱為風(fēng)姓兄妹,有關(guān)的變化過程,后面還會講到,這里姑且從略。
③從女媧七十變到高禖氏
然而,羲媧在晚周之前本也是不同氏族的二位神人,發(fā)展到二人為兄妹或姐弟夫婦,其中的演變十分有趣而耐人尋味。
大司命是一位神秘莫測、性感強勢的女性。她是陰陽家神秘高手,是追殺叛逆或異己分子的死亡使者之一。外表妖艷動人,手段陰辣狠毒,擅長使用幻術(shù)迷惑敵人。她的雙手由于常年修煉陰陽秘術(shù)——陰陽合手印,而變得猶如火焰般赤紅,并。
有關(guān)女媧的傳說是更早的。其先稱為“女媧之腸”?!渡胶=?jīng)·大荒西經(jīng)》記載:“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荒,橫道而處?!睍x代郭璞的注解與《說文》更記載,女媧一日七十化,化生萬物等等。1989年,劉放原先生在云南臺江發(fā)現(xiàn),當(dāng)?shù)孛缱迮拥睦C品動物不少繡有一道由咽部貫通至肛門的腸道,而這一裝飾在云南祥云出土的銅棺雙虎雕刻上早已存在。《吳越春秋》又記載三國時吳國的開國之主孫堅出生時,他的母親夢見腸出繞腰,又有童女負腸繞吳門一周。綜合起來考察,可知曾經(jīng)存在過以腸道為神圣的生殖崇拜,而以腸子為生殖器又說明這種崇拜應(yīng)起于蒙昧?xí)r期。女媧之腸七十化,化生萬物,即是母系社會時期這種觀念的產(chǎn)物。以女性為人類始祖,在世界各族中普遍存在。如西非包果人的尼阿米,秘魯加德人的維拉可查,我國彝族的尼支呷洛、納西族的天女、滿蒙薩滿教的阿布卡赫赫和巴那吉額姆,都是育人造世的女神。
由女媧之腸的生殖崇拜,又衍生出女媧為高禖氏,即主司婚姻與子嗣的神道,原先各原始氏族都有自己的女性神禖。商族為吞食鳥卵而生契的簡娀,周族為履巨人足跡而生棄的姜嫄。夏族的情況較為復(fù)雜,較早的傳說稱禹母女嬉吞薏苡(神珠)而孕禹,后來以涂山氏“女媧”為神禖。要之,早期中國夏商周三代都以為其始祖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戰(zhàn)國時的《呂氏春秋》記載“仲春之月,玄鳥至,至之日,以太牢祀高禖”,這正是殷代神禖之祭的反映,也是高禖之稱始見于文獻者。到了以黃帝與禹的后裔自居的漢代,便獨尊夏的神禖女媧為高禖氏了。應(yīng)劭《風(fēng)俗通義》記載:“媧禱祠神,祈而為女禖,因置昏姻?!眳⒁浴稘h書》所說,漢武帝在元封元年正月于嵩山見夏后啟母石,后來就立了高禖祠,可以推斷,以禹妻化石生啟的涂山氏與女媧合一的傳說,應(yīng)當(dāng)產(chǎn)生于漢武帝時期。
《秦時明月》大司命的腰為楊柳腰,柔韌、纖細。大司命,中國3D武俠動畫《秦時明月》系列中的職位,掌管五行派系中的火部,與云中君、少司命、湘君、湘夫人同為陰陽家五大長老之一。她是追殺叛逆或異己分子的死亡使者之一,外。
高禖,又稱皋媒、郊媒,皋是平野,郊是郊野,這就透露了高禖之由來。夏商周三代的老祖母都有在野外感遇神跡而受孕的傳說,是“野合”這一上古習(xí)俗的神話化。這種習(xí)俗在《周禮·媒氏》中還有反映。媒氏是主司萬民婚姻判合的職官。在春三月時,媒氏“令合男女,奔者不禁”,也就是說這一月,允許未成婚的男女自由戀愛與私奔。近世的《苗俗記》記載,男女幽會后,女的有了身孕才告知聘夫,請師巫結(jié)花樓祭圣母,這圣母就是女媧氏。而陸次云的《峒溪織志》更生動地記載了野合民俗的美妙景象,說是:苗人有跳月的習(xí)俗,也就是在春月跳舞求偶。那一日,父母們各率子女,擇一佳地作跳月之會,父母們處于平野的小高坡上,孩子們男左女右,女執(zhí)籠,男執(zhí)笙,靜默著,分列于坡下低平處。待到父母們發(fā)令,女孩們一起唱起歌來,男孩們一起吹起笙來,歌聲哀艷,笙節(jié)參差,每唱畢一韻,必長聲復(fù)唱末句三遍,音聲繚繞,歌節(jié)酬和,跟著就漸次地手舞足蹈,回肢旋首,眉目傳送,神情飛揚起來。剛開始時還若即若離,一會兒便酣暢飛舞,迅速交馳。有男追女而女孩拒絕的;有女追男而男孩逃開的,有數(shù)女爭一男,也有數(shù)男追一女,而被追者有不知所措的,有已接近又分開的,有已分開而仍然情意綿綿地相望的?;\來笙往,目許心成,一會兒就結(jié)下了對子,于是漂亮的背著漂亮的,丑陋的背著丑陋的,渡澗越溪,一對對選擇個幽靜處而成其好事。事畢,女孩解下錦帶系在男孩身上,又一對對攜著手回到跳舞的場所,各隨父母歸家。然后依錦帶所系,開始商議婚聘之事。
據(jù)田野考察,類似跳月的民俗近現(xiàn)代還有某些遺存。春月跳舞求偶而相合可以說是《媒氏》仲春奔者不禁的近世版,而值得注意的是跳月時女孩執(zhí)籠以籠男,系帶以結(jié)夫,是更有主動權(quán)的一方,這應(yīng)當(dāng)也是上古重視母系觀念的遺痕。
從女媧之腸至高禖氏的故事,可以見出,女媧是三代以前當(dāng)仁不讓的婚姻、子嗣之神,也因此女媧的廟祀墓葬廣泛分布于江西、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直至四川各地。然而從《漢書》已著錄的《世本》開始,又有記載說伏羲制定了以一對鹿皮為禮的嫁娶之儀。這也不奇怪,因為周秦西漢以后,稱女媧為陰帝,是輔佐伏羲治理天下的,顯然這是男陽女陰、男尊女卑觀念介入了羲媧故事的后世造作,不過也因此衍化出了更多的兄妹造世的美麗神話。
關(guān)于兄妹創(chuàng)世的神話,廣泛流傳于漢族與東南、西南兄弟民族之中。僅苗族類似故事就有數(shù)十則,其中有六七則徑以伏羲女媧稱二兄妹,這說明各兄弟民族及其各分支原本即有與羲媧兄妹創(chuàng)世同類的故事與各自的兄妹始祖,而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羲媧也逐漸為他們所接受。至于羲媧與盤古的關(guān)系如何,且待后說。
2.造人與再造人
①從女媧造人到羲媧造人
應(yīng)劭的《風(fēng)俗通義》記載:
天地開辟,沒有民人。女媧就摶黃土作人,這活兒很累,她疲乏了,就拽了一條大繩(應(yīng)是藤編成的)放到泥淖中,又揮舞起來。泥點紛紛灑落,化成了許多許多的人。這樣人就分為了兩等:富貴的就是泥捏的人;貧賤的就是泥點化成的人。
泥人的故事,同樣流傳于眾多兄弟民族之間,而具體情節(jié)又有所改變,阿細族的傳說是這樣的:
伏羲女媧老兩口太寂寞了,于是合計造些泥人,造了許多,晾曬在屋外。突然,天色大變,他們急忙往屋里搬泥人,還沒搬完,大雨就嘩嘩地下了起來,老倆口情急之下,就用掃帚將小泥人往屋里掃。于是有的泥人斷了手腳,有的則瞎了眼睛,破了臉皮,等等。后來泥人變成了真人,而被掃帚傷著的泥人,就成了各種各樣的殘疾人。
相較于《風(fēng)俗通義》所記,阿細族的傳說除了“掃泥人”的細節(jié)與二等人的性質(zhì)不同外,最重要的變化是由前者的女媧造人,變成了羲媧共同造人。在漢族的傳說中也可找到類似的蹤跡,如唐人《錄異記》就記載原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媧廟,說是當(dāng)初兄妹二人摶土為人之處。顯然,造人主角由一女變成男女二人,是“女媧兄妹成婚”故事影響了《風(fēng)俗通義》造人故事的合理想象。我們在《中華創(chuàng)世紀》[2]中有關(guān)造人的描述,也是這一演化的再創(chuàng)作。
②從造人到再造人
羲媧成婚造人的故事,后來又與創(chuàng)世神話的又一母題“洪水”相糅合,演變?yōu)椤霸僭烊恕钡膫髡f。這類故事在西南各兄弟民族中以各種細節(jié)不同的形態(tài)廣泛流傳,如水族《空心竹》的故事說:伏羲女媧兄妹之前已有了人類,但非常矮小且生活艱難。兄妹二人從小沒了父母,更是困苦。天神想重造人類,就脫下一顆牙齒讓二兄妹把它與瓜籽一起種在地上。第二年收獲了一個大瓜。不久,大雨連連,洪水暴發(fā),兄妹倆掏空了大瓜,躲入其中,順?biāo)畡萜?。洪水越來越猛,他們呼天求救,天神便降下水老鼠,四處挖洞引水,洪水才慢慢消退了,但除了兄妹二人,其他的人都淹死了。天神要羲媧兄妹成婚,再傳人種。媧妹妹害羞,急忙逃走,伏羲一路緊追,媧妹妹問各種樹木,應(yīng)向哪里逃,樹木都不回答,最后問到了竹子,竹子說,應(yīng)向東方逃,女媧依言向東跑,卻被伏羲追上了,于是兄妹成婚,繁衍了現(xiàn)在的人類。而女媧還是對竹子不滿,咒竹子道,就你良心不好,讓你永遠空心。所以,竹子直至現(xiàn)在都是空心的。
③造人故事演化的意蘊
這類故事至20世紀90年代,專家們已收集有五六十個。圍繞著洪水后兄妹幸存的主要情節(jié),各個傳說有不同變化。如洪水的起因,就有人類得罪了天神、神人兄弟相爭、鬼魅為禍、精怪作祟等等。救助者有各類天神或始祖神、各種動物、神仙老人等等。遇救后兄妹成婚的占問形式則有燃煙、繞山、拋線入針、射箭、卜卦、滾石磨、繞樹追逐等,更有串聯(lián)上述多種方式的。促進婚事的則有龜、鷹、鳩、蛇、蜂等動物乃至神仙、佛菩薩。而種種傳說中最值得注意的有三點:一是兄妹逃生的,幾乎都是圓形的,尤其是多籽的瓜類,而其中更多的是葫蘆;二是兄妹的子孫多為各民族各姓的先民,如苗、瑤、黎、彝、白、藏等等,而且大都說本族與漢族的先民同源共生。他們或者從救生物中直接走了出來,或者說是兄妹成婚后生出個肉團,被砍成若干塊而化成若干族、若干姓。也因此,黃土摶人的情節(jié)在一應(yīng)與洪水相關(guān)的再生人傳說中都不復(fù)存在,而被兄妹生育所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這類傳說中的兄妹(有的寫成姐弟、兄弟)名稱雖不一,卻都是本族的始祖,其中更不乏徑稱伏羲與女媧的,而個別的,如漢族的傳說中也有將伏羲兄妹替換為盤古兄妹的,然而在漢族的雅文獻中,只有羲媧補天抗洪、拯救人類的說法,而完全見不到再造人的故事。
從這些跡象可見,羲媧兄妹摶土造人與洪水故事原本是兩個獨立的故事。洪水后再造人的故事,是兄妹造人與后面要介紹的女媧補天理水故事在民間流傳中的糅合。
作為一種大劫難,洪水是初民沉痛的記憶。因此洪水后再造人的故事,在包括《圣經(jīng)》在內(nèi)的各民族的創(chuàng)世神話中都有記載。而中國有關(guān)神話中圓形的救生,尤其是葫蘆等瓜類植物,則顯然帶有“混沌—昆侖”這潛在的民族的宇宙意識。而由眾多故事中的眾多兄妹到部分歸結(jié)于羲媧甚至盤古兄妹,則折射出歷劫重生的包括漢民族在內(nèi)的各兄弟民族,以始祖認同為代表的民族融洽。因此,造人到再造人的演變可以稱之為第一次的民族融洽——史前階段的民族融合的折光。
3.盤古與羲媧——多民族創(chuàng)世神話的融洽
①兩種創(chuàng)世說的疊合——音義、故事
追蹤盤古創(chuàng)世、羲媧創(chuàng)世兩個故事系列的來歷,可見二者其實相互交織,而同出一源。
在民間傳說中,盤古與羲媧是相互滲透的。流傳這類故事最多的苗、瑤二族中,苗族羲媧崇拜為多,瑤族盤古崇拜為多;然而苗族中也有盤古崇拜的分支,瑤族中同樣有羲媧崇拜的族群。20世紀80年代前期,河南省對中原創(chuàng)世神話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同在河南,靠近安徽的淮陽地區(qū)多流傳“羲媧兄妹婚”的故事,而靠近湖北的桐柏地區(qū)卻是“盤古兄妹婚”故事的中心。有趣的是,桐柏地區(qū)的盤古兄妹占婚的情節(jié)——將石磨上下兩爿滾下山去,二爿合為一體——就是西南兄弟民族伏羲兄妹婚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情節(jié)。而淮陽地區(qū)的大型廟會“羲陵古會”紀念羲媧創(chuàng)世的系列活動中,有一項“捏泥泥狗”,雖然所捏有人與各種動物,但以“泥泥狗”為活動名稱,則多少透露了槃瓠——盤古一系神話滲透到羲媧故事系列的痕跡。
盤古(槃瓠)與羲媧兩大創(chuàng)世說的相互滲透,說明二者同出一源。于是專家們更從語音學(xué)的角度,對這種情況作出了解釋。伏羲,又作庖羲,戰(zhàn)國竹簡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庖(伏)、盤古音相近,羲的古音又與古相近,所以說,盤古是庖(伏)羲的轉(zhuǎn)音。而我們更認為盤古或許是庖、媧二音的轉(zhuǎn)音,也就是說,盤古一名統(tǒng)合了庖羲與女媧二名,所以庖羲、女媧兄妹在布依族有關(guān)傳說中,既有稱“伏羲兄妹”的,也有稱“盤”與“古”男女二人的,而這種統(tǒng)合的關(guān)鍵人物正是三國時吳國的徐整。
徐整的統(tǒng)合就現(xiàn)實政治層面探究,當(dāng)與三國時期的正統(tǒng)之爭相關(guān):羲媧創(chuàng)世本是晚周至漢,中原形成的創(chuàng)世觀念;漢代更是伏羲崇拜的第一個高潮期。三國時魏據(jù)中原,蜀承劉姓,都自稱正統(tǒng),因此,對地處東南,其族群多為原東夷族的吳國而言,需要有一個比魏、蜀更高的始祖神,以表示吳國的正統(tǒng)性。于是統(tǒng)合羲媧的盤古便應(yīng)運而生了。徐整的統(tǒng)合并非胡編亂造,因為東南、西南本來就流傳有槃瓠的故事與兄妹再造人的傳說。恰恰其中多個故事中的兄妹主角名字的發(fā)音與伏羲女媧相近。于是,徐整將槃瓠故事轉(zhuǎn)化為盤古而略去了“犬王”家神的原始面目。改以龍首人身的羲媧形象賦予盤古,使原本為“東夷”族、“南蠻”族的始祖可以為中原接受,并在盤古后引入漢代緯書所記天地人三皇及眾多先民氏族,歷世數(shù)十萬年后,再到伏羲。這也就是后來盤古創(chuàng)世而羲媧再造人系列故事的雛型與骨架。
徐整的統(tǒng)合造成了兩種有趣的現(xiàn)象。
從局部而言,河南的淮陽地區(qū)為中原邊緣,是傳說中伏羲的發(fā)源地,留存羲媧古跡尤多,所以,這地區(qū)堅持著固有的羲媧造世說,并將若干盤古說的因素吸納其間。桐柏則是淮水的發(fā)源地,也是上古時東夷族集中的地區(qū),更地近湖北,與西南各族為鄰,所以這一地區(qū)的創(chuàng)世故事以盤古為主角,甚至將羲媧兄妹改造為盤古兄妹。這樣就形成了河南省民間創(chuàng)世傳說的兩大支系。
就大范圍而言,盤古故事多在民間流傳;其影響甚至超過了羲媧創(chuàng)世說。反之,由漢及清各王朝,奉祀的開辟之祖都是伏羲。宋代的政史性質(zhì)的類書《冊府元龜》在《帝紀》《運歷》中根本不載盤古,而斷以伏羲為古帝王之首,就是統(tǒng)治層對兩個創(chuàng)世系列態(tài)度的反映。
其實,就民族文化認同的角度來看,我們不必也幾乎不可能去判定兩種創(chuàng)世說孰早孰晚,誰是誰非。重要的是要充分注意二者的交織、滲透,這正是史前多民族融合的歷史折光。
②各民族創(chuàng)世故事舉隅
除了盤古、羲媧二個流傳最廣的創(chuàng)世故事外,某些地區(qū)某些民族還流傳有其他許多創(chuàng)世故事。流行于滿蒙兩族的薩滿教也有紛繁多彩的開辟神話。說是很早很早的時候,天是沒有形體的,它像水一樣流溢,像云一樣飄渺,后來天地初開,遍地洪水。一群群的白水鳥、野鴨與鷗等啄食水中的碎石泥沙吐到淺灘上堆出了大地,才有了適宜萬物居住的環(huán)境,白水鳥也就成了始祖神。又傳說水中小洲有鳥生蛋,蛋中孵出了六兄弟,就是滿蒙漢等族的祖先。薩滿教更認為有萬物便有萬神。天神是三位一體的天女“阿布卡赫赫”。她們的六只眼睛審視著六個不同方向,主宰著天地的安寧,還率領(lǐng)天上眾神與邪魔撕殺,戰(zhàn)而勝之。地母是巴那吉額姆,她身軀偉岸,豐乳隆腹而生性慈祥。她耳上搓落的碎泥軟毛,化作了樹海山木,她滴下的汗水淌成了道道清泉,從而養(yǎng)育了大地上的萬物生靈。地母與天女同為主宰宇宙的姐妹神。有的薩滿神話還說北方女神奇莫尼媽媽雙眼閉合時天清云淡,雙眼睜開時便是風(fēng)雪雨雹。簡直就是燭龍、盤古的化身。在滿族的歷史上更產(chǎn)生過許多英雄,如建州女真的英雄王杲,便是其母在晨曦中臨淵祈禱,吸入天蟒與神龜交戰(zhàn)時的彌漫精氣而受孕生杲的。
藏族的文獻中記載了由“神”來、由“賽”生、似“白”神的降魔大神威爾瑪?shù)某錾适拢汗盼糁畷r,神與賽、白用神變之力從虛空的天宮中用五寶形成一卵,卵以己力開裂,蛋殼變作盔甲,外皮變成兵器,蛋清變成勇士威壯劑,內(nèi)皮變成隱匿的城堡,而從蛋黃中變出一個具有神變法力的男子。他生得獅頭,猞猁牙,大象鼻,雙腿似長箭,翅膀像水劍,在鳥形與鵬形的兩角間戴有如意寶的頭飾,他沒人起名,因而無名。蓋辛旺宗以咒術(shù)修度之,喚作大勇威爾瑪尼那。藏族史詩《降魔之部》則說,格薩爾王頭頂上是神——祖先神,左角上是母神(陰神),右角上是陽神。
西南地區(qū)佤族的創(chuàng)世神話說:
天和地是由達利克神與達路安神創(chuàng)造的。原先天地被一根大藤條捆綁在一起,而且還有臍帶相連,后來達昭崩布神用刀將藤條砍斷,天地就分開了。天地分開后,從巖洞里走出了第一代人,一個個身高九尺,臉長九寸,長著許多眼睛,卻都好吃懶做,一頓要吃一籮筐東西。把一切吃得光光。達昭崩布很生氣,決心發(fā)洪水毀滅這一代人。他想測試一下人心的善惡,便變作一只癩蛤蟆趴在路上,路過的人都去踩上一腳,只有一個孤兒不忍心去踩踏,達昭崩布就在洪水到來前給了孤兒一只小船與一頭母牛。孤兒因此在洪水中幸存下來。洪水過后,他宰了母牛,從牛腹中取出一粒葫蘆籽,栽在山崖上,里面還發(fā)出各種聲響。孤兒用力砍開葫蘆,新一代的人和動物就從葫蘆里走了出來……又傳說從葫蘆里走出來的人種有兄妹倆。他們從海底找來了谷種,從天上取來了神火,又用木杵把天撐得高高的,更教人蓋房子。于是人們請妹妹來領(lǐng)導(dǎo)大家??墒?,后來兄妹倆成了婚,于是旱谷長得不好了。兄妹倆便又分開來,旱谷又長得跟以前一樣好了。佤族的創(chuàng)世故事有許多變體,大體上分為人是從洞穴里走出來的和人是從葫蘆里走出來的兩種。上面的故事應(yīng)是二者的結(jié)合:從洞穴中走出第一代人,從葫蘆中走出新一代人。此外佤族神話還講到,人從洞穴或葫蘆中走出來分為佤、漢、傣、拉祜等民族。還有一個故事講到,一個獨身神用泥巴捏出一男一女兄妹倆,兄妹成婚,繁衍了人類。
川陜交界處的古代巴族流傳著一個“赤穴生廩君”的故事,說是:當(dāng)初大巴山崩塌,有一紅一黑兩個洞穴,從紅穴中走出一個人,以巴為姓,名務(wù)相;從黑穴中走出、樊、柏、鄭四姓人。五姓爭相為君,于是相約競技來決定。先比賽擲劍刺石穴,五人蹬巖擲劍,黑穴四姓的劍都掉了下來,唯有務(wù)相的劍牢牢地懸刺在石壁上。又約定用土造船,加以雕畫,誰的土船能浮于水上便是廩君。結(jié)果還是只有務(wù)相的土船能浮起來。于是務(wù)相成為廩君。廩君出山了,他率領(lǐng)著部隊,就乘著這土船,順夷水而下,到了鹽陽。鹽水女神請他留下來,廩君說我要為您尋找廩人之地,不能留下。鹽水女神就夜伴廩君就宿,到拂曉化為飛蟲而去。諸神也都化蟲隨她飛翔,遮天蔽日。廩君想殺了她,又不辨東西南北,于是就在夜間送給女神一縷青絲,讓她纏在身上。女神依言而行。到了白天,務(wù)相立在碭石上,望見飛蟲中有一只胸前纏有青絲,就跪射殺了鹽水女神,群蟲立即飛去,天空才變得清朗起來。廩君又乘土船到了夷城,只見崖岸曲折,水流彎彎,望著仍像個洞穴,廩君嘆息道:“我剛從洞穴中出來,現(xiàn)在又要進入這穴地,怎生是好!”話音未落,曲岸崩塌了一截,方廣三丈余,有一個個石級通向崖岸高處,廩君拾級而上,岸上有一塊長一丈、寬五尺的平坦巨石。廩君在石上休息,用木制的算籌投向石上來計算,不料木籌竟一一立在石上,于是就在巨石旁依籌立城而居住下來。以后巴族就繁衍強大起來?!皬[”有中空能育藏之意,“廩君”之稱暗示他是由洞穴走出來的。從石穴生人到射穿鴻蒙,到破穴建城,顯示了人類由穴居到造屋建城的發(fā)展歷程。
以上各個創(chuàng)世神話,出于南北東西不同的民族,雖然主人公與情節(jié)各異,然而又有著共同的母題:鴻蒙開辟、天地陰陽、造人或洪水后兄妹婚再造人;又有共同或類似的元素,創(chuàng)造人的是自然神與自然物,孕生人的是象征母腹的圓形物卵、葫蘆、洞穴。人類的初祖都是半人半神,善良而具有神力,能創(chuàng)建百物者。造人與再造人的故事本為二系,又往往合為一體。從葫蘆或洞穴走出來的人,都是本族、漢族與其他民族的始祖,從而顯示這些民族有著原初的共同始祖。各族傳說又與漢族的有關(guān)神話相互滲透,如佤族也有捏泥為人的傳說,應(yīng)當(dāng)是女媧摶土造人神話傳入佤族后創(chuàng)造的故事。不同的主人公與共同母題中相同相近的構(gòu)成元素與情節(jié)正顯示了中華文化多元中的同一,包容中的互動。
③中國創(chuàng)世神話的世界性與民族性
應(yīng)當(dāng)說,這些母題與有關(guān)情節(jié)并非僅僅存在于中國境內(nèi),如西亞、北歐的一些史詩中都有開辟之初宇宙間為一片混沌的無,而后化為清濁二氣的說法。以泥巴造人的母題不僅見于《圣經(jīng)》,也見于《可蘭經(jīng)》及其他一些境外傳說,可見洪水時代是全人類沉痛的歷史記憶。至于救生的葫蘆故事則廣泛流傳于從南亞、東南亞到東亞的瀕海地區(qū),這說明中國創(chuàng)世神話的世界性、普遍性;當(dāng)然中國創(chuàng)世神話更有其民族性、特殊性,而在亞洲尤其是東亞文化中具有代表性。下面我們再來進一步探尋這一奧秘。
三、中華初民心目中的天地人
大司命中國三維武俠動畫《秦時明月》系列中的職位,掌管五行派系中的火部,與云中君、少司命、湘君、湘夫人同為陰陽家五大長老之一。大司命一身紅衣。她的雙手由于常年修煉陰陽秘術(shù)陰陽合手印,而變得猶如火焰般赤紅,并且呈現(xiàn)出。
1.兩種創(chuàng)世神話與天地人
①太一與混沌——附七竅鑿,混沌死
盤古、羲媧兩種創(chuàng)世說發(fā)生的地區(qū)、具體的情節(jié)都不同,然而不難發(fā)現(xiàn),二者有一種共同的特征。無論是盤古還是羲媧都是由一種混混沌沌、不可名狀而大體是圓形的世界孕生的。盤古生于雞蛋狀的世界,羲媧則由圓形而可旋轉(zhuǎn)卻又飄渺不定的神山昆侖孕育,連洪水后再生的人類也是由大體圓形的葫蘆或穴洞中走出來的。這種混沌的“圓”,是否包蘊某種同樣是“混沌”的意識呢?
“有物渾成,先天地生”——春秋時期的南方哲學(xué)家老子在他的著作《道德經(jīng)·德篇》中開宗明義說,先于天地,有一種無上無下、無邊無垠、似有似無、不可名狀的東西存在。他為“物”這個東西勉強取了個名字,叫作“道”,或者叫“大”,合稱就是“大道”。并說“道法自然”而化生萬物,因此所謂“大道”,簡言之,就是自然而然地化生萬物的氣狀的世界本源與這個本源之非人為的化生作用。用數(shù)字來表示就是數(shù)的起點“一”。老子的后學(xué),戰(zhàn)國時代的莊子把“大”與“一”合起來稱為“太一”,太就是大,認為“太一”是老子學(xué)說的出發(fā)點。意思是說:混沌的“大”(道)就是生成萬物的總根子(一)。這不是與包孕盤古、羲媧的混沌世界十分相似嗎?
莊子又講了這樣一個神話故事:
南海之帝叫作倏,北海之帝叫作忽。中央之帝叫作混沌,倏與忽時時在混沌那兒相會?;煦鐚λ麄兒芎?。倏與忽商量著想報混沌的恩德,說:人都有七竅,用以視、聽、食、呼吸,就是混沌沒有,我們嘗試著為它鑿出七竅吧。于是,倏忽每天為混沌鑿一竅。七天后,七竅鑿成了,混沌卻死了。
莊子這一則神話故事很幽默,它有三層意蘊:(1)混沌沒有七竅(雙眼、雙耳、雙鼻孔、一嘴巴),是混然不可分的,也就是老子所說的“有物渾成”;(2)倏、忽為混沌開竅,是“不順自然,強開耳目”(崔譔注),是人為的,而“為者敗之”(郭象注);(3)七竅是用來感知世界的,知識初開,混沌的自然狀態(tài)就結(jié)束了,同時一個有秩序的世界也就開始了。這個變化是在倏忽之間,也就是在不可蹤跡的瞬間自然而然地發(fā)生的??傊?,莊子認為由混沌中化生萬物是一個自然而然的,不可捉摸的過程,沒有人格或者神格的干預(yù)。對照盤古神話,盤古胎息于混沌之中,如雞蛋中的雞蛋黃,隨著天地升降而長高,死后又轉(zhuǎn)化為萬物,其中的“自然”意識與莊子故事又是遙相呼應(yīng)的。
星魂:看是小屁孩,其實法術(shù)跟月神一樣厲害,比較陰險,聰明絕頂。法術(shù)聚氣成刃,讀心術(shù)等等 大司命、少司命、星魂能發(fā)出合體大招大概是《秦時明月》中威力最強的 赤練、白鳳凰、機關(guān)無雙、蒼狼王合成流沙四鬼 黑麒麟、隱蝠。
②二與三——二儀與三才
那么這萬物的根本“一”又是怎樣自然而然地化生萬物的呢?《老子》緊接“道生一”后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币馑际钦f:太一生成了“二”——陰陽,陰陽化合而生成了“三”,這個“三”,從下面“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二句來看,在老子那兒是指陰陽二氣摩擦激蕩所生成的沖融的和合之氣。萬物便由這個“三”也就是“和氣”所化生,所以“三”是陰陽化合的萬物之共同形態(tài),是總名;而萬物中的各物,則是這種共同形態(tài)的精微玄妙的具體表現(xiàn)。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萬物是“三”——陰陽二氣相摩相蕩的不同的具體配比。
擅長于玄想的南方人老子的哲理思維后來與北方注重人事而務(wù)實的儒家學(xué)說相摶合。于是在儒道共尊的經(jīng)典《易經(jīng)》的傳辭中,“太一”被稱作“太極”,“二”被稱作“兩儀”——日月或天地,“三”則轉(zhuǎn)化為“三才”——天地人。太一(太極)產(chǎn)生了日月、天地,日月天地孕生了人類,天地人為宇宙間的三才,人參與了天地的造化,從而創(chuàng)造了萬物。以晚周至西漢哲人們以上宇宙生成觀念與三國時徐整整合的盤古神話相比較,又不難看出徐整的“故事新編”除了為東吳爭取正統(tǒng)地位的現(xiàn)實需要外,更有著哲理上的根據(jù)與發(fā)揮。盤古在徐整的故事中,實際上已成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一鏈索中的“三”。他生于混沌(一),與天地(二)同長而為“三”,他死后化生了萬物(三生萬物),這就補足了漢代盛傳的羲媧創(chuàng)世故事中混沌生羲媧(陰、陽)、羲媧創(chuàng)萬物故事中含混不清的“三”這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我們雖不能斷然地說晚周至漢魏中華民族的哲理化的宇宙觀念是由盤古、羲媧創(chuàng)世神話產(chǎn)生的,但是可以決然地認為上古神話中所含蘊的朦朧的宇宙意識,是晚周時代已成的中華哲理觀念的胚胎。這一點,從下面的故事中可以得到驗證。
2.由陰陽二氣到陰陽二神
漢武帝時期的《淮南子》又是這樣來描述宇宙開辟的:
古昔未有天地之時,只有一種無形的虛像,它奧玄幽暗,渺茫不清,混混沌沌的,廣遠無邊,沒有任何門徑。有二神混生經(jīng)營天地。天廣大得無法知道它的邊際,地遼闊得無法知道它的極至,于是就分別以陰陽來命名天地,又將天地分別為八方。陽剛陰柔,相激相成,于是生成了萬物?;鞚嶂畾饣癁楦鞣N動物,精粹之氣化為了人。(《淮南子·精神訓(xùn)》)
這個傳說可稱作二神創(chuàng)世說,顯然是老子萬物負陰而抱陽觀念的神話化。老子的二氣到這時化作了二神,漢代是羲媧創(chuàng)世說的形成期,因此有理由相信漢武梁祠的羲媧交尾圖像是當(dāng)時二神混生說法的圖像化,混生的陰陽二神在圖像中化為了羲媧。
由鴻蒙之元氣,混生二神而開辟天地,創(chuàng)造萬物的觀念,也體現(xiàn)在許多兄弟民族的神話中。前面講到的藏族威爾瑪神的故事就是一例,又如彝族傳說:
未有天地之先,只有啥(清)、呃(濁)二氣,啥和呃化成了影與形,稱作“哎”與“哺”。哎與哺又化作了日與月,稱作“局”與“宏”。局與宏又生成了煙與霧,稱作“鬧”與“努”。要之,清濁二氣生成了影與形、日與月、煙與霧六形,二氣與六形被一把金鎖鎖著,后來圣人努婁哲打開了金鎖,從而開天辟地。由蜘蛛撒出經(jīng)緯線,織成了天地,由九女子造天,八男子造地,而千千萬萬的影(哎)與形(哺)化成了天地間的萬物。
類似的宇宙意識在納西族中同樣存在。只是陰陽二神被稱作“動”與“色”或“東”與“色”。又如云南滄源佤族的巖畫中有這樣一幅場景:將要交媾的男女之間繪有重合的日月;而佤族司崗里的民間傳說則說人是從葫蘆中走出來的。司崗里的意思是成熟的葫蘆或出入之洞。把巖畫與傳說合起來看,應(yīng)當(dāng)是在說日月之精化為男女,在葫蘆狀的洞穴中交合,人類就從中走了出來。
當(dāng)然,中華民族的宇宙意識并不是孤立的,例如西亞的創(chuàng)世傳說中,同樣有從“無”到清濁二氣,到天地開辟的意識。所不同的是西亞神話以為清濁二氣分別化為善神與惡神相互爭斗,善神戰(zhàn)勝了惡神。而太陽神馬獨克終于統(tǒng)一宇宙,成為至高無上的大神,并用惡神的血和著泥制作了人類。因此人類有一種“原罪”,是神的奴仆,聽神召喚,供神驅(qū)使。與西亞隔海相望的希臘,其創(chuàng)世神話中也有類似的意識。中國創(chuàng)世神話的主流形態(tài)則不同,在中華民族看來,清濁二氣沒有善惡之分,萬物都是“二生三”中“三”的一分子。都是負陰抱陽的“和”氣所生成,雖有精粗之分,但無善惡之別。而同樣由二氣生的盤古或者羲媧,既不是高居“神山”對包括人類的萬物發(fā)號施令的天神,也不是后世帝王自封的“天子”。如果說中國早期神話故事有至高的天神存在,那就只有以“昊天大帝”為符號的“天道自然”,我們的始祖神盤古或羲媧是人,也是一種符號。在神話的初創(chuàng)階段,初民們用他們來回答“我們從哪里來”的問題——我們是自然化生的;至周漢時期,經(jīng)過改造,則更回答了“我們往哪里去”的問題——我們作為天地日月之精而生成的人類,作為萬物之靈,參與著天地的造化,在順應(yīng)自然中改造自然。這一哲理化的改造,固然不是初民原始意識的確切反映,卻是一種理性的發(fā)展(一切發(fā)展都是對原初的扭曲與改造)。創(chuàng)世神話從此被賦予了兩種極其重要的民族性的價值內(nèi)涵:
一是,因為元氣自然,化生萬物,所以萬物通于“一”,在本質(zhì)上是平等的。戰(zhàn)國時莊子所說的“物我同一”,孟子所說的“人皆可以為堯舜”都是這一觀念的反映,而宋人張載則以“民胞物與”——兆民都是我的同胞,萬物都是我的朋友,為這一觀念作了總結(jié)。
二是,人參與著天地造化,所以人作為天地日月之精粹,要法天象地。應(yīng)作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易經(jīng)·象傳》在綱領(lǐng)性的乾坤兩卦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像天運不息那樣陽剛的自強進取精神(道),像大地一樣陰柔的寬厚有容的德性(德)就是人類有別于其他物種的本質(zhì)所在,即人們所說“道德”的根本。
3.初民心目中的萬物、眾神與始祖神——朦朧時期的宇宙意識
由遠古時期初民們朦朧的宇宙意識到周秦、兩漢時期的哲理化的宇宙觀念,其間雖有發(fā)展變化,但是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就是認為天地間萬物都是有靈性的,都是大自然所生,也因此,天、地、人乃至萬物之間也是相通的。由此而發(fā)揮想象形成了民族性的宇宙格局觀。這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本節(jié)先介紹前一階段的有關(guān)意識。
太陽以他的光輝溫暖著萬物,卻又時而造成赤地千里的旱象;月亮繼太陽而升起,使黑暗的夜晚留存有一片清光,然而她又為什么時而圓時而缺;風(fēng)從四方來,帶來了寒暑溫涼的變化,也重復(fù)著草木榮枯的周期變化,可為什么他們一旦發(fā)怒,又掀起了滔天巨浪,拔木摧山,這樣的可怕;雨滋潤了大地的草木,而一旦肆威,又洪澇鋪天蓋地,淹沒了大地上的一切;雨前的雷電為什么似利劍一般劃破了天空,雨后的彩虹為什么又這樣七彩絢麗;我們身邊的花、草、樹、木為什么姿態(tài)萬千,而有的溫馨有的劇毒;伴隨我們一起生活的牛馬犬羊,又為什么既供我們食用驅(qū)使,又時而挺身而出,衛(wèi)護他們的主人;這一切都被氈包一般的蒼天籠罩著,被母腹般的大地負載著,那么天又為什么不墜落,地又為什么不下沉;天地的邊際又在哪里呢?晚至戰(zhàn)國,屈原在《天問》中還發(fā)出了一連串的類似疑問,可想而知,初民們對于這一切自然現(xiàn)象更懷抱著既敬且畏的好奇。他們追問著,卻不可能作出理性的解釋,于是就歸之于一種神奇的力量,從而創(chuàng)造了數(shù)以百計的自然神。同一種自然物又往往在不同地域、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號與形貌。
風(fēng)神,通稱風(fēng)伯。漢代的《三輔黃圖》說他名叫飛廉,是一種神禽,身似鹿,頭如雀,有角而長著一條蛇尾,身上的花紋則像豹子。雖然后世都據(jù)此而以飛廉稱風(fēng)神,但在更早的記載中,他又有著多種不同的名號。比如《山海經(jīng)》中說:東風(fēng)之神叫“折丹”,東風(fēng)名叫?。荒巷L(fēng)之神叫“因因乎”,南風(fēng)叫作“民風(fēng)”;等等。有專家認為這些應(yīng)當(dāng)是東夷族的傳說。殷墟甲骨文中,四方風(fēng)神有四個象形字的名稱,東風(fēng)之神的象形意謂協(xié)和,代表著東風(fēng)化育萬物;南風(fēng)之神象形是一人的頭發(fā)隨風(fēng)飄舞,象征著這位風(fēng)神性格溫和,為人喜樂;西風(fēng)之神叫作“彝”,就是虎,象征西風(fēng)的威嚴肅殺;北風(fēng)之神的象形是手執(zhí)木棒擊打一個跪著的人的脊背,象征著北風(fēng)的凜冽可畏。這些就是殷人的風(fēng)神觀念。漢人崇拜的風(fēng)神飛廉,首見于楚辭。所以,應(yīng)當(dāng)是楚人的觀念,而他集合多種動物形象,應(yīng)當(dāng)是與漢代大一統(tǒng)的虛擬龍有關(guān)。飛廉之稱一出,前此的風(fēng)神名號逐漸湮沒不彰。
我們不可能在這里一一考究各種自然神的來龍去脈了,所以舉風(fēng)神為代表說明自然神的歷史性、多元性。以下各神就主要取最通常的說法了。
雨神,通稱為雨師,殷人稱之為“妾”,想來是位女神;楚人稱之為萍號,又叫萍翳、屏翳,后世多稱屏翳。她的形象據(jù)殷人的說法:黑身人面,兩手各持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也是與龍蛇相關(guān)的。人們奉禮雨神的惠澤,而當(dāng)暴雨成災(zāi)時,就群起“鳴鼓而攻之”。
雷電之神通稱雷神、雷公,名叫豐隆,這應(yīng)當(dāng)是象音雷聲的?!渡胶=?jīng)》說他生于雷澤,龍身人首,鼓動肚子就發(fā)出雷聲。由于雷聲一個連著一個,漢人又說雷公像個力士。左手執(zhí)連成串的鼓(金文作上下各二鼓,共四鼓,以線條相連),右手用槌擊連鼓,隆隆不息?!端焉裼洝氛f他頭部像獼猴,雙目如鏡子,其他部位像六畜,后人又為他加上翅膀,大抵就是后世《封神演義》中雷震子的形象了。雷電每年始發(fā)于農(nóng)歷二月,驚醒萬物,這就是“驚蟄”節(jié)氣的由來。大抵至冬月他消隱了,萬物也都蟄伏,加上據(jù)說黃帝是雷神之子,因此,雷神被認為有“人君”之象,尤其威武。雷神出行伴風(fēng)隨雨,飛雪飄灑。于是,后人更為他加上了一些隨從,童女揮舞著電鞭,為雷車開道,童男在前挽車,阿香在后推車。
雷神
風(fēng)、云、雨、雷都與龍有關(guān),下面還會講到。此外,霜雪之神叫青女,虹霓之神叫美人等等,都傳有一些美麗的故事。就不一一細講了。反正對每一種天象,先民們都有擬人擬物的想象,不及細表。
馬王堆1號漢墓帛畫
最緊要的日、月、星辰,情況更復(fù)雜,盤古雙目化日月之外,最早的傳說是帝俊之二妻羲和生育了日,常羲生育了月,日有十個,月有十二個。日中有三足鳥,十日棲息于東海湯谷的扶桑樹上,每天一個上天值班,乘著三足鳥由東向西,到了西方便沉入虞淵,又由龜馱著(參馬王堆漢墓帛畫)由地下返回扶桑,在湯谷中洗個澡后上樹休息。十二月中有蟾蜍,月兒們也每夜輪流值班,望舒為她們駕車。食蝕、月蝕是因為三足鳥與蟾蜍吞食他們;天下大旱、大水是因為他們不守規(guī)矩,幾兄弟、幾姐妹一同跑了出來。黎族的傳說最有趣,說是天下大水,五月并出,神仙派出仙豬咬碎了四個,星星就是四月的碎片化成的。漢族則以為星星與萬物一樣是由日的精氣所化生,所以,“星”字從日從生。又認為“萬物之精,上為歷星”。在星是日月所生一點上倒是與黎族傳說有共通處。由于日月星辰的這些神通,人們稱之為三光,天上三光的變化對應(yīng)著地上人事的變化。這些留待后面一組圖畫再細講。
天象有神,地物當(dāng)然不能沒有。其中最重要的是山川之神。
初民認為山包蘊著氣,含精藏霧,加以它的高峻,因此認為山無大小,必有神靈。可惜的是許多大山之神,如后來所說的五岳之神,在遠古的名號大多沒有傳下來,有的記載,如泰山之神叫“天孫”,肯定是后世的造作。較有名的可靠的大山神只有鐘山(北方大山)之神名燭陰,昆侖之神名陸吾,巫山之神名帝女(瑤姬)。這大概因為“五岳”的確定已是商周以后的事。遠古時,上述那些山比它們更出名。不過《山海經(jīng)·五臧山經(jīng)》中倒是有不少已不可確知所在地的山嶺之神的名諱,如贏母之山神長樂,和山之神為吉神泰逢,堯山之神名計蒙,豐山之神名耕父,夫夫之山神于兒,等等,更有五方諸山眾多神靈的形象記錄,如龍首人身、鳥首龍身、馬身龍首等等,這些應(yīng)指示著相應(yīng)的圖騰崇拜。《五臧山經(jīng)》所記止于大禹,因此可以相信這些名稱是上古時就有的。
大河大海的神靈名稱倒是留存不少,這也許與水是生命之源有關(guān)。水神的總頭領(lǐng)為水伯,名叫天吳,他長著八個人面的腦袋,一個虎身,十條虎尾。大波之神叫陽侯,據(jù)說是古時一位諸侯投江而死所化成;洛水之神叫宓妃,據(jù)說是太昊伏羲的女兒溺水而化生;湘水之神是舜之二妃娥皇與女英;長江之神最早見于《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叫作術(shù)器,后來又有叫“奇相”的;至于“江妃”,是漢代才出現(xiàn)的,不過因為她太美麗了,衍生出多個愛情故事,所以反使得前面三位較原始的江神不為常人所知了。
水神中最顯赫的當(dāng)推黃河之神了。
河伯是河神的總名。最早記載的是《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叫作冰夷。漢代轉(zhuǎn)音作憑夷,又轉(zhuǎn)作無夷等,以憑夷最為流傳。這里綜合漢以前的故事如下:
河伯
憑夷身處黃河最深處中極之淵,人面,乘二龍服駕的雷車穿云入霧,馳騖于混沌之中,升騰到至高至遠之處。他經(jīng)霜雪而不留蹤跡,照日光而沒有影子,乘著旋風(fēng)而直上,經(jīng)山歷川,騰越昆侖,再推開天門,直上天庭。
也許因為這些早期的傳說,漢代又產(chǎn)生了名叫“巨靈胡”的河神。這個名稱透現(xiàn)了河伯形象已融入西部少數(shù)民族的傳說。
據(jù)說,巨靈胡得地神之道,甚至得天神之道,與元氣一起生于混沌之中,簡直是又一個盤古氏了。相傳華山本來是一山,正對大河,河水流經(jīng)此山曲折而行,河神巨靈用雙手辟開山頭,用腳踢開山腳,于是華山分成了太華、少華二山,河水就從二華之間暢快地流了過去。
又傳說巨靈更左手執(zhí)著太華山,右腳踩住中條山,開裂了終南山,使河水穿地通行。
這種開山的情節(jié),在西南有關(guān)盤古的后世傳說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相信受有巨靈故事的影響。
同樣是《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除冰夷外還記載黃河還有兩個女神叫宵明、燭光,是舜之妻登比氏的兩個女兒。她們深處大澤之中,光芒燭照方圓百里,想來起到的是類似燈塔的作用。照明二女與冰夷出于同書同章,冰夷處中極之淵,中極是天柱之中者,應(yīng)在黃河中游晉陜一帶,二女處大澤,當(dāng)在黃河上游河套一帶。因此二者應(yīng)是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不同傳說,而照明二女之傳說或許更早些,因為其中有著母系社會的痕跡,且與河出昆侖的觀念相照應(yīng)。
再來看看海神。先民認為九州被四海包圍,所以有四海之神?!渡胶=?jīng)·大荒經(jīng)》最早記載了四海之神的名號:東海之神叫禺?,南海之神叫不廷胡余,西海之神叫弇茲,北海之神是禺?之子禺京。這是夏族的四海神。海神還有一個總名叫海若,省稱為“若”。不過其初這名字應(yīng)是與東夷族有關(guān)的商族崇禮的北海之神,又為楚人敬祀。也許因為莊子、屈原二位大文豪都提到過他,這名號又好記,所以后世廣泛流傳,而被誤認為海神的泛名。海神還有幾個名號,如海童,應(yīng)是東海之神;玄冥,則為北海之神,他又被稱為水正——管理水的長官,這名字象征著海的玄深幽暗,初見于《左傳》,應(yīng)當(dāng)也是較早的記載??赡芷鹩谏訇蛔宓姆种ь呿準?,因為顓頊氏后為北帝,玄冥是他的助手,北方屬水,故讓他升格為水正。
九州四海內(nèi)外,生長著無數(shù)的動植物,與初民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也同樣被擬人并神化,《山海經(jīng)·五臧山經(jīng)》記有植物523處,動物473處,還有不少無生物。它們善善惡惡,被賦予種種奇形怪狀,且與種種天象人事相關(guān)聯(lián)。如說:
南方有鳥名酸與,樣子像貓頭鷹,人面、六目而有耳朵,它一出現(xiàn),就天下大旱。
北方有獸名山,如犬而長著人面,善于投擲,走起路來像一陣風(fēng),見人就笑,它一出現(xiàn),就天下大風(fēng)。
西方有一種魚叫作蠃魚,卻長著一對翅膀,叫聲像鴛鴦,它一出現(xiàn)天下就發(fā)大水。
酸與
山犭左軍右
蠃魚
獙獙
化蛇
東方有一種獸叫獙獙。像狐貍而有翅膀,叫聲像大雁,它一出現(xiàn),天下就大旱。
中部有一種蛇,叫化蛇,人面豺身,鳥翼而蛇行,叫起來像人在喊叫,它一出現(xiàn)也是天下大水。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山海經(jīng)》中的植物也千奇百怪,比如說西海的招搖山上有一種草,像韭菜,開青花,叫作祝余,吃了它就不會饑餓,又有一種樹叫迷構(gòu)樹,像構(gòu)樹(榖樹)而中有黑色的紋理,它的果實光華四照,人佩戴了它就不會迷路。又如符禺之山上有一種樹,叫作文莖,果實像棗,可以治耳聾;這山上的草像葵葉那樣一條條的,開紅花,結(jié)黃果,果實像嬰兒的舌頭,人吃了就不再有迷惑。又如,昆侖山上有一種樹木叫沙棠,黃花赤實,味道像李子而沒有核,人吃了就不會溺水;又有一種草叫薲草,樣子像葵,吃了可以消除疲勞。
凡此種種,與書中所記載的許多無生物,如金銀銅鐵、美玉珠貝等等,都不僅可供衣食住行,且往往與藥理相關(guān),這說明遠古時代就有了中醫(yī)學(xué)的萌芽。
當(dāng)然與萬物同處的更有人。有舌尖分叉,會多種語言的歧舌國;有皮膚白皙的白民國;有長臂及地的長臂國;有雙腿交并的交脛國;有身材奇異的大人國、小人國;有講究禮貌的君子國、淑土國;有以走獸名的讙頭國、犬戎國、貊國;有與飛鳥相關(guān)的羽民國、卵民國、孟鳥國;還有與魚蟲相應(yīng)的龍魚陵居、大蟹國、陵魚國、人面魚身的氐人國等等。
長臂國
交脛國
小人國
氐人國
以上這一切天象地理與萬物,與人類都存在于混沌初開的天地之間。
天至高至遠,所以叫作昊天,天神就叫昊天上帝,或簡作“帝”。地至大至厚,稱作后土、地神,其始是位老奶奶,叫作媼,后來又徑改為后土。
后土之下各個族群都有自己的土地之神,叫作社神。昊天后土,一陰一陽,蘊生萬物,所以又稱天為父,稱地為母。在多個兄弟民族的民間傳說中,他們被合稱為“天公地母”,至于天為什么不墜落,地為什么不塌陷,說是有天柱撐著天,巨龜負著地等等,這些留到下文再細說。
天地之間是人間世,人死后為鬼。于是又產(chǎn)生了地上與地下交通的幻想——至少東方的初民認為人死后魂歸泰山。
《山海經(jīng)》中成書最晚的《海內(nèi)經(jīng)》又記有幽都之山。《楚辭》中把它作為地下世界,并說土伯為萬鬼之王,鬼中最厲害的是疫鬼,疫鬼的總頭領(lǐng)名叫伯強。有疫鬼,便有驅(qū)鬼的神,叫方相。他手掌上蒙著熊皮,黃金四目,黑衣紅裙,執(zhí)戈揚盾,以桃弓棘箭射殺疫鬼們。漢人王逸注解,認為幽都也由后土管領(lǐng),所以地下之界,也是從屬于大地的。
4.初民宇宙意識的文學(xué)表現(xiàn)《楚辭》——以《九歌》為中心
散見于先秦典籍中有關(guān)初民宇宙意識的情狀,在戰(zhàn)國時期的《楚辭》中有較為接近原始形態(tài)的集中表現(xiàn)。
①《九歌》的神靈世界——神人之間
人物。不同于《楚辭》中的男性神祗,《秦時明月》中的大司命是一個神秘莫測、性感強勢的女性。她實力高強,是陰陽家數(shù)一數(shù)二的高手。她的雙手赤紅,繞滿了神秘的紋路。對她的敵人來說,這雙手即是奪命的可怕武器。出場。
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九歌》是大禹之子夏后啟從天帝處竊得,帶到人間,其起源應(yīng)是很早的?!冻o·九歌》則本是楚人敬祀神靈的歌舞,由巫師歌之舞之而與神靈交通。屈原因其辭句鄙陋,便在民間傳唱的基礎(chǔ)上作了改寫。因此,今存《九歌》也并非是民間歌辭的原初面貌,甚至還滲透有屈大夫的幽憤之思。但是其中的神靈格局、職司及相關(guān)形象,還保存著大量原初的信息。
《九歌》共十一篇,最后一篇《禮魂》是對諸神總括性的禮贊。前十篇所祀神靈可分為三類。
祀天神五篇:《東皇太一》《云中君》《大司命》《少司命》《東君》;
祀地祇四篇:《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
祀國族英魂一篇:《國殤》。
天神五篇中,東皇太一是至高無上的“太一”在東方的代表。太一混沌無形,所以《東皇太一》中對于這位尊神的描寫也僅一句,說是他服飾姣好,在空中飄舞。云中君,是云神,古人認為云是元氣的運行,遍布恩澤,因此,是太一神恩典恍惚無定形象的體現(xiàn)。大司命主人之生死壽夭,少司命主子嗣,前者威嚴,后者親和,他們應(yīng)是太一神與人間關(guān)系的直接使者。東君即太陽神,楚人起源于東夷族,故稱各族普遍崇拜的太陽神為東君,所以有人說這位神靈就是東夷族的祖先太昊氏,也有人說他是太昊氏的助手句芒,而太昊氏便升格為東皇太一了。要之,云中君、二司命與東君,都是至尊之神東皇太一恩澤的具體執(zhí)行者。值得注意的是,起源于夏族的周族同樣也有大司命,《漢書》所記晉祠五神中也有東君與云中君,而昊天上帝之名如前所述各地各時期有不同稱呼。由此可見,楚地風(fēng)俗與整個民族的關(guān)系。
地祇分為山、川二類。
湘君與湘夫人是湘水之神,漢時或以為即舜之二妃娥皇、女英,或以為是男女二神。從歌辭來看,以后說為長。湘水設(shè)二神,可能因為沅、湘、資、澧四水均入洞庭而注大江,以湘水為最大,所以古時稱這一帶為“江湘”地區(qū),地跨兩湖,是楚國的腹地?!断婢贰断娣蛉恕范瑁仓孛鑼懚窠获Y于江湘,相戀相慕的情狀。而廣涉這一水域的有關(guān)水名、地名,舉湘而及江,湘水便具有了楚人母親河的品格。楚人祀湘水男女二神,應(yīng)有指示孕育之意。
河伯是黃河之神。楚人為什么要祠禮黃河之神呢?原來,本起于東南的楚人逐漸強盛,不僅據(jù)兩湖為核心地區(qū),其東北已擴展至今河南的東南部,與夏族文化融洽。
因此三水神并祠,正是楚人在敬禮本族水神的同時,更自承為華夏族一份子的民族心理的顯示。
山鬼是山神,她的原型據(jù)《山鬼》篇的描寫應(yīng)是人面豹紋,小腰白齒,其鳴如鳴玉的“武羅神”,至晚在戰(zhàn)國秦漢間又演化為巫山女神,即南帝神農(nóng)氏的次女瑤姬。當(dāng)時楚國西南向已進至巴蜀一帶,與巴族羌族融合;南向則及于嶺南北部,與南方部族結(jié)合。以南帝之女為楚人山神的總代表,正是東夷文化與南方文化以兩湖為接合部相互融合的表現(xiàn)。
《國殤》所祭祀的是“出不入兮往不返”“首身離兮心不懲”的為國捐軀之民族英杰的亡魂,也可視作群體性的族神。而以人杰與自然神并祀,更使之具有族神與戰(zhàn)神兼具的品格。“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歌辭的結(jié)句在顯示楚民族強毅的民族性格的同時,也透露了早期中國神人鬼三界交通的觀念。
②《大招》與《招魂》——人鬼之間
這是《楚辭》中兩篇召喚靈魂的作品?!洞笳小穫鳛榍鞣啪拍?,憂思煩亂,神與形離,而自招其生魂所作;《招魂》為屈原弟子宋玉召喚屈原亡靈而為。兩者都極力鋪陳四方窮山惡水、風(fēng)霜雨雪、毒蟲猛獸、山精水魅的兇險,而呼喚靈魂歸回溫馨的家園,可視作《國殤》中透露的神人鬼三界交通意識的鋪展,而其中所表現(xiàn)的形神關(guān)系最可注意。形體僅僅是精神——魂魄的寄居處,人雖死,而魂魄常存,人未死,也可能精神超越軀體而神與物游。這一觀念,同樣體現(xiàn)于諸多兄弟民族的神話之中,如藏族認為人體內(nèi)寄托著五守舍神等等,薩滿教旋天術(shù)即是薩滿在昏迷狀態(tài)中靈魂上天入地的神功,高級的老薩滿傳稱身有三至九“奧云”(一奧云三旋天),可以長時間地在天宇遨游,直至登上最高天。
薩滿教的奧云——旋天術(shù),正可以為《九歌》、二《招》中與神靈相通的神巫職能作出注釋。神巫蘭湯沐浴后,鋪陳玉石鎮(zhèn)壓的瑤席,奉上桂酒椒漿,頌祝并與神靈交通,以至于與神靈合一?!毒鸥琛分凶铍y解的是“吾”字的指稱。有時指神巫自身,有時指神靈,有時都難以區(qū)分究竟是指巫還是指神。這種“混淆”正是巫師的靈魂與神靈合一的表現(xiàn),最典型地反映出《九歌》的原始宗教色彩。
③《離騷》與《天問》——天人之間
《離騷》是《楚辭》中最出色的篇章,這一次屈原自己充當(dāng)了一次近似巫師的角色。屈原自稱在陰陽正中之時降生,名正則,字靈均,這名字便含蘊了得天地正中法則而與神靈均通的意思。因此在忠而見謗之時,他駕龍馭鳳,乘風(fēng)追電,朝發(fā)東津,夕至西極,登昆侖,過白水——遍謁各位著名的男女神巫,更與諸多男女天神地祇、往古圣賢對話,企望解答心中的困惑。最后在《九歌》與《九辨》的歌舞聲中登上了光明的天庭,忽然又居高臨下看到楚國的故土,因而“蜷局顧而不能行”。
與《離騷》相映成趣的是《天問》。《天問》是屈原游于楚國先王與公卿祠廟見到眾多描繪天地山川神靈及古圣賢、怪物行事的壁畫后創(chuàng)作的。因此不論《天問》作于屈原早年還是晚年,而可以確定無疑地說,《離騷》中上天入地與神靈圣賢交通的構(gòu)想應(yīng)是取材于楚國祠廟中上古神話的繪制與《九歌》所反映的原始神靈祭祀之禮儀歌舞,而屈原則以當(dāng)時人參與天地作用的觀念對上古神話作了更人性化的改造。也因此,《楚辭》中的神靈世界可視作由朦朧狀態(tài)向理性秩序轉(zhuǎn)化的一個結(jié)合部。
綜上,可以認為《楚辭》,尤其是屈原的以上作品是根植于上古神話的文學(xué)想象,也是從神界通向人間的一座津梁。
[1] 中原的民族民俗工作者有的強調(diào)盤古的傳說起源于中原,經(jīng)以中原、中南的盤古傳說,如《盤王歌》《黑暗傳》與西南的有關(guān)傳說相比較,會發(fā)現(xiàn),前者有關(guān)盤古的情節(jié),基本上是瑤族傳說的整合性的復(fù)制,且與伏羲女媧創(chuàng)世故事混雜,所以較之西南的傳說,應(yīng)當(dāng)是后起的。
[2] 參看趙昌平、駱玉明、汪涌豪:《中華創(chuàng)世紀》,少年兒童出版社,2011年。